“伊朗核彈之父”遭暗殺內情
2020/12/25 | 劉嘉 | 收藏本文
摘要:美國總統特朗普即將於明年1月20日離任,其親密盟友以色列被指利用這一窗口期策劃了針對法赫裏扎德的暗殺,以重創伊朗的“祕密核計劃”,並阻止下屆美國政府與伊朗改善關係。
伊朗國防部研究與創新機構負責人、首席核科學家穆赫森·法赫裏扎德(Mohsen Fakhrizadeh)11月27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附近遭暗殺身亡,引發國際輿論譁然。事件發生後,伊朗政府第一時間把矛頭指向了以色列,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誓言報復。
法赫裏扎德之死是伊朗國防事業在2020年遭遇的第二次重大損失。今年1月3日,美軍空襲伊拉克巴格達國際機場,導致在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衞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身亡。中東局勢因此劇烈惡化,美伊之間的劍拔弩張一度讓外界擔憂波及世界的戰爭即將爆發。
蘇萊曼尼之死攪動的中東風雲稍有停歇、主張對伊朗“極限施壓”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即將於2021年1月20日離任,特朗普政府的親密盟友以色列被指利用這一窗口期策劃了針對法赫裏扎德的暗殺,以重創伊朗的“祕密核計劃”,並阻止下屆美國政府與伊朗改善關係。
2020年11月27日,伊朗德黑蘭東部郊外,伊朗首席核科學家穆赫森·法赫裏扎德被暗殺現場。伊朗方面認為以色列與此次事件有關。
然而,伊朗官方對法赫裏扎德之死的表態十分克制:總統魯哈尼於11月28日承諾,會“在適當的時候予以回擊”;伊朗政府發言人亦稱,不應該因為法赫裏扎德遇害而放棄外交努力,伊朗絕不能“落入圈套”。
遇害者早就是以色列特工的目標
法赫裏扎德今年59歲,是伊朗國防研究與創新機構(SPND)負責人,被認為是伊朗核武器項目的“靈魂人物”。一名西方外交官曾在2014年對路透社説,“如果伊朗選擇核武化,那麼法赫裏扎德將會成為伊朗核彈之父。”2015年,《紐約時報》將他與美國原子彈計劃的第一負責人奧本海默相提並論。
11月27日,法赫裏扎德遭遇了好萊塢大片似的謀殺,這次行動只持續了3分鐘。伊朗法爾斯通訊社29日披露暗殺細節稱,事發當天,法赫裏扎德與妻子在三台保鏢車的護送下,從伊朗北部馬贊達蘭省出發,途經德黑蘭省的阿伯薩德地區。此時,法赫裏扎德乘坐的車輛被子彈擊中,他以為該聲音是車輛出現故障或受到其他物體撞擊所致,於是從防彈車中走出。
一架自動遙控的機槍隨後從一輛停在150米之外的尼桑車裏開始射擊,三發子彈當場擊中法赫裏扎德。片刻之後,該尼桑車發生爆炸。整個暗殺行動持續三分鐘,並且暗殺現場沒有人為因素,槍擊全部由遠程控制的自動武器完成。被子彈擊中後,法赫裏扎德身邊的保鏢試圖通過肉盾的方式保護他,一些子彈同樣擊中了保鏢。片刻之後,該尼桑車發生爆炸。隨後法赫裏扎德被送至德黑蘭的一所醫院,但因搶救無效死亡。
事發兩天後,伊朗記者穆罕默德·阿瓦齊聲稱獲得了伊朗政府和伊斯蘭革命衞隊泄露的信息,他於11月29日在推特上披露了這位科學家遇刺的細節。據其透露,這次暗殺行動是一個由62人組成的團伙進行的,除了12名殺手,另外50人負責後勤支持。這名記者説,執行暗殺行動的所有隊員都接受過專門的培訓,並曾在國外參與安全和情報工作。
目前尚無組織或個人宣佈對襲擊負責,嫌疑最大的以色列第一時間成為伊朗的譴責目標。伊朗外長扎裏夫在事發當天表示,有重大跡象顯示以色列對此負有責任。次日他又在推特上用英文、阿拉伯文、中文、俄文四種文字發文呼籲説,國際社會應譴責這一“國家恐怖主義”行為。
11月30日,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祕書沙姆哈尼在出席法赫裏扎德的葬禮時透露了此次襲擊的更多細節。據他説,參與此事的有伊朗反政府組織“人民聖戰組織”,以及以色列和摩薩德(以色列情報組織)支持的“犯罪分子”。
《紐約時報》也援引若干消息來源稱,以色列是這次襲擊的幕後黑手。身為伊朗核武器項目的“影子人物”,法赫裏扎德一直是以色列情報組織摩薩德的頭號目標。《耶路撒冷郵報》稱,以色列前總理奧爾默特曾直言不諱地説,法赫裏扎德是一個目標,“走在大街上我也能認出他來”。外界普遍認為,摩薩德在2010年至2012年間暗殺了4名伊朗核科學家,其中包括法赫裏扎德的副手。
在2018年5月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公開將法赫裏扎德作為伊朗核武器項目負責人點名,並強調“記住那個名字”。但以色列內閣部長哈扎比11月28日迴應説,不清楚是誰殺死了伊朗頂尖核科學家,“誰做的這件事我毫不知情”。
2020年11月29日,伊朗東北部城市馬什哈德,伊瑪目禮薩聖陵的侍者圍繞法赫裏扎德的棺槨進行祈禱,棺槨上面覆蓋着國旗。
截至目前,美國白宮、五角大樓、國務院、中央情報局(CIA)以及當選總統拜登的過渡團隊尚未對事件進行評論。特朗普僅是轉發了以色列記者、摩薩德情報服務專家梅爾曼的推文,梅爾曼稱,法赫裏扎德被摩薩德通緝多年,他的死亡“對伊朗來説是重大的心理和專業打擊”。法赫裏扎德遭遇暗殺幾小時後,美國軍方宣佈,已將“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羣調回海灣地區。
“特意”選在美國權力過渡期動手
11月30日,法赫裏扎德被埋葬在德黑蘭北部的埃馬姆扎德·薩利赫公墓。伊朗國防部長阿米爾·哈塔米在當天早些時候於國防部舉行的葬禮儀式上承諾,伊朗將對他的死亡進行報復。由於疫情防控措施,當天只有幾十名高級軍事指揮官和其家人出席了這場葬禮儀式。
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稱,為防範來自伊朗的報復,以色列駐世界各國的使領館提高了警戒級別,全球猶太人社區加強了安全措施。報道稱,伊朗可能的報復方式包括襲擊以駐外機構、襲擊世界各地的以色列遊客以及派無人機破壞以北部邊境地區的目標等。
在11月28日的電視講話中,魯哈尼譴責以色列試圖通過暗殺法赫裏扎德來製造“混亂”。他説,伊朗不會落入“猶太復國主義分子的陰謀陷阱”,“這起野蠻的暗殺事件表明,我們的敵人正處於緊張狀態……他們的壓力在上升,全球局勢在變化”。
魯哈尼所説的“緊張狀態”不是空穴來風。在中東問題上,特朗普實施了對伊朗“極限施壓”的政策,即試圖聯合以色列和阿拉伯盟友,合力在地緣政治上壓垮伊朗。但從大選中敗北後,他的繼任者拜登被認為將改變美國接下來的中東政策,重返奧巴馬時期的傳統。
拜登近期呼籲,如果伊朗重新遵守伊核協議規定,他會讓美國重返談判桌。在拜登任命的外交團隊中,出任國務卿的布林肯參與制定了2015年的伊核協議、出任白宮國家安全顧問的沙利文此前也批評特朗普的中東政策不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
特朗普於2018年5月宣佈單方面退出伊朗核協議,並重啓因伊核協議而豁免的對伊朗制裁,使得伊朗的經濟雪上加霜。這一行為受到了以色列及多個海灣阿拉伯國家的歡迎,亦有批評認為此舉加劇了伊朗違反核協定的行為。
考慮到美國試圖打造“中東新格局”的計劃即將改變,特朗普政府對以色列的政策利好不復存在,就不難理解以色列的“緊張”。特朗普政府宣稱會在最後幾周加強對德黑蘭實施制裁,國務卿蓬佩奧11月下旬依然出訪中東,以色列也在抓緊最後時間發力。
蓬佩奧的中東行期間,以色列媒體爆出內塔尼亞胡與沙特王儲薩勒曼祕密見面的消息,被外界解讀為以色列渴望儘快推進與以沙特為首的阿拉伯和穆斯林國家的關係。但沙特方面否認了上述會晤。《華爾街日報》分析稱,由於拜登即將入主白宮,利雅得方面決定暫緩承諾,並希望以此與美國新政府鞏固關係。路透社稱,以色列故意曝光上述祕密會晤,就是要向拜登方面發出明確信息,即表明打擊伊朗及其什葉派勢力是以色列在中東既定的戰略。
伊朗核問題是特朗普與內塔尼亞胡近期重提的又一個攻擊目標。據《紐約時報》披露,特朗普11月12日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召集高官開了一次國防會議,詢問他是否有權在未來幾周內對伊朗位於納坦茲的主要核基地採取打擊行動。特朗普給出的理由是,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近期在有關伊朗核活動的報告中稱,伊朗濃縮鈾存量超過了2015年核協議存量上限的12倍。內塔尼亞胡在美國大選結果公佈後也提出了這個問題。
參加這次會議的有蓬佩奧、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等高官,他們一致反對了特朗普的提議,稱不宜對伊朗進行軍事打擊。會議期間還爆發了激烈爭吵。有媒體揣測,特朗普在其對伊朗核設施發動軍事攻擊的建議被五角大樓否決後,可能想借以色列之手實現這個目標。美國CIA前局長約翰·布倫南評價説,殺害法赫裏扎德是一種“犯罪”和“高度魯莽”的舉動,“可能導致致命的報復和新一輪區域衝突”,但他不清楚“外國政府是否授權或實施了這場暗殺”。
伊朗對拜登新政府抱有期望
在11月29日的最新迴應中,伊朗政府發言人拉比埃直言,伊朗不應該因為法赫裏扎德遇害放棄外交努力,不能“落入圈套”。按他的説法,即便在2005年至2015年伊朗和多國談判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過程中,也發生過針對伊朗核物理學家的襲擊,但談判並沒有中斷。
2010年1月12日,德黑蘭大學核物理學家馬蘇德·阿里·穆罕默迪在一次摩托車炸彈爆炸中喪生。隨後被捕的兇手供認曾獲得以色列特工的資助。同年11月29日,伊朗原子能組織核物理學家馬吉德·沙里亞裏死於汽車炸彈爆炸。2011年7月23日,伊朗核物理學家達里奧謝·雷扎伊·內賈德在家門外遭槍擊身亡。2012年1月11日,為納坦茲核設施工作的伊朗化學專家穆斯塔法·艾哈邁迪·羅尚在首都德黑蘭的一起汽車爆炸事件中喪生。
上述四起案件中,背後都有以色列和美國的影子。但在2013年,作為當選總統的魯哈尼致電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隨後兩國領導人開啓了30年來的首場對話。之後,伊朗與美國、英國、俄羅斯、中國、法國和德國於2015年就核問題達成協議,換取國際社會解除對其的經濟制裁。直至特朗普上台後於2018年撕毀這份協議。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報告,作為對特朗普政府“毀約”的反制,伊朗一直加快發展濃縮鈾計劃。濃縮鈾是製造民用核電與軍用核武的關鍵材料,目前伊朗的低濃縮鈾已增至2442.9千克,遠遠高於當初核協議規定的300千克目標。
今年年初蘇萊曼尼遇刺身亡後,伊朗宣佈將不再遵守2015年核協議中的任何規定。法赫裏扎德死後,伊朗伊斯蘭議會於29日通過一項旨在提振本國核項目的議案。根據議案構想,伊朗可以把濃縮鈾純度提升至20%以上、復原阿拉克核反應堆並修建一座新的核反應堆。
蘇萊曼尼是伊朗革命衞隊海外任務的負責人,也是伊朗擴展境外影響力的核心人物。法赫裏扎德被認為是伊朗核武器項目“Amad”的領導人,該計劃於2003年關閉。但以色列方面2018年竊取的一份文件顯示,法赫裏扎德仍在試圖祕密恢復核武研究。
由於兩人均在伊朗國防領域發揮實質性作用,很難説誰的死對伊朗影響更大。但回顧伊朗方面對蘇萊曼尼之死的迴應可以發現,其猛烈抨擊美國“暴行”、誓言將“嚴厲報復”等措辭貫穿始終,比法赫裏扎德遇害後的言辭要激烈得多。
德新社分析稱,伊朗政府判斷,特朗普政府和以色列打算在特朗普明年年初卸任總統前挑起與伊朗的軍事衝突,意欲為伊朗政府和下屆美國政府接觸增加難度,而魯哈尼對美國政府在拜登執政以後重返伊核協議抱有期望。
《紐約時報》亦評論稱,法赫裏扎德之死可能會使“美國當選總統重新加入伊核協議的努力複雜化”,因為這可能會破壞華盛頓與德黑蘭的關係,以至於雙方無法就恢復協議或加強條款進行談判。
相關報道
評論